回复:
你好,回复已经发到你的邮箱
你可以先去考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证书,看看自己喜欢那种心理咨询的取向,多参加这方面的工作坊和心理督导。
这样的情况,自己帮自己已经很困难了,建议您请专业的人士帮您
近期没有,但是我们有实习和不定期的咨询师成长沙龙,会提前在网站公示,请多关注网站信息
您给的信息太少了,建议您说的详细些,您可以发邮件到yantaiyuxin@163.com
你的问题已在邮件中回复
孩子内向除了家庭的问题如夫妻经常吵架,从小与孩子分离或者单亲家庭外,给你提供以下参考: 你的介绍太过简单,但是能看出你的担忧。 孩子表现内向爸爸妈妈就不认同,觉得孩子应该开朗些好,殊不知越希望孩子外向,就越对孩子内向行为敏感。其实孩子在某一年龄,内向和外向是同时存在的,父母关注内向,孩子的内向就被稳定地发展了。父母内向,感觉内向不好,对孩子的内向就更敏感,结果会把问题搞得很复杂。而且,这样的问题可能还在于父母,他们不知道每个人都会慢慢地选择自己怎么生活,以什么方式来生活,父母的介入干扰了孩子的自然成长,影响孩子对自己的接纳,并削弱了孩子作决定的心理能力。 父母对孩子的个性作评价要非常小心,心理学认为亲子关系中存在一种双重束缚。什么叫双重束缚呢?比如爸爸妈妈批评孩子不开朗,会导致孩子更不开朗,由于孩子更不开朗,父母就更批评她。所以孩子怎么做都不行,如果努力地表现开朗那一面,爸爸妈妈又会说他不够或者认为他并不是真正的开朗。父母不明白,正是他们过多的要求,才使孩子变得不开朗和内向。在这样的批评中,父母觉得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却感觉被伤害,在观念上是为孩子好,在心理层面却挫伤孩子,就像是一种悖论。这就是亲子教育的陷阱,这样的陷阱是掩藏着的,看起来没有什么,实际上孩子时时刻刻能体会到挫败。 很多学者强调要夸孩子,但不能胡夸,让孩子觉得夸奖不那么“值钱”。夸奖孩子是一个心理技术,夸奖不只是语言的夸奖,更多的是表现出美好的态度——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认同态度,比如信任,对他充满着兴趣,而且对孩子的存在感到幸福。如果父母喜欢说“不管你怎么样,只要你健康快乐的活着,我们就觉得很满足”,孩子就会无意识地想让父母满足,会有事没事也喜滋滋的,凡事都愿意往好的方面想。父母喜欢说“孩子你必须好好学习”,虽然是表达关心和督促,态度上却让孩子读到“如果你不好好学习,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那么,学习在本身的意义之外,有了更多的意义与压力,孩子对学习厌烦就会是早晚的事。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孩子,不管他聪明也好,愚笨也罢,都无条件接纳,孩子就会按照天赋的能力顺利发展,甚至会比别的孩子更有创造力和自我感。即使是一个非常聪明,非常能干的孩子,如果父母总是有条件,有选择地接纳,孩子就需要把自己割裂,分出什么是好的,父母喜欢的,什么是坏的,不被喜欢的。他要花出精力来处理,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成长与学习。那么,是不是可以老夸孩子?不!孩子不能无条件地夸,夸也会夸出毛病来。夸什么往往也意味着在否定孩子另外的什么。所以,接纳、欣赏孩子比语言的夸要好,夸是寻求孩子与父母价值观念的一致,接纳、欣赏可以存在双方的价值差异。语言上的表达会给孩子误解与错觉,接纳他、信任他的态度是不容易被曲解的。 其实有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父母总想按照自己心中的样子去塑造孩子,实际上是父母太喜欢孩子而失去了理智。其实,爸爸妈妈拼命地批评她,从内心来说是焦急,他们觉得孩子内向不符合社会要求和人际原则,担心孩子的竞争力会比较弱,实际是在担心孩子,只是爱得过度了。他们无意识地想替代孩子去生活,希望孩子像自己这样,或者像他们心中想象的那样去生活,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权利。从动机来讲是非常好的,是爱孩子。女儿一定要觉察到爸爸妈妈不是讨厌她,不喜欢她,恰恰是太喜欢她才会变得焦躁不安,没有办法。 育心心理咨询中心-------------周瑾
你好,极度的想要寻求一种归属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只是你想得到归属感的方式是直接的把能带来安全感的人拴在身边,实际上,这种方式才是使得你和男友痛苦的原因。不如换种方式,来得到内心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呢?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缺乏安全感,原因是人类本就是群居动物,只是因为社会环境等因素,我们很难敞开心扉去信任,就更难归属了。这是矛盾的,既要归属感,又不相信。 事实上,这样的问题,每个人都有,区别是方式不同。例如,有的人会选择用较好的人际关系来满足内心的需要,有的人则会用弱者的姿态来得到很多人的主动帮助,还有的人就会像你一样通过奴役伴侣这种僵硬的方式来获取这种本能的感受。 别把原因归结在妈妈身上,不一定是妈妈的原因,很多单亲如你家般的情况也不少,不都是你这样子的表现对吗?还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孩子仍然会霸占伴侣,这就很难归因了。但是不要怕,我们可以这样做:让身边的人因你而觉得幸福。这不是教给你如何牺牲自己成全他人,而是叫你先幸福起来。你把男友拴在身边的结果,不是如你想象的那样快乐,而是痛苦的,不然你怎么会留言给我呢?既然痛苦,就换别的方式! 我建议你,首先学会让自己幸福。这个任务很长,比较复杂,希望你能完成。祝幸福!
你可以打电话具体咨询一下,电话是0535-6286807
我们的收费标准在网站中心简介里,具体可以咨询0535-6286807
不用客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关键还是你很勇敢!---周瑾
心理学认为易受暗示的人比较缺乏主见,没有个人的观点与强烈的爱好,内心处在一种混沌不明的状态,像溶液一样,倒在什么容器里,就呈现出什么样子。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接受暗示,比如认同一种观点,别人说好自己也觉得好;与人共情,别人哭自己鼻子就酸;塞车时看到别人走应急车道,自己不假思索就跟上去。 关于人际紧张,日本学者率先把社交恐惧诊断为恐人症,这个诊断很直观。一个家伙什么都不怕,就是害怕与别人在一起,这难道还不够幽默?其实,恐人症也是自我暗示的结果,所有恐惧都和暗示有关。看到有人长得凶,就退避三舍,其实很可能那个长相很凶的人本性像只小绵羊。古文里的杯弓蛇影、草木皆兵都是很好的例子。 害怕社交的人其实是缺乏社交原则的人,因为不明,所以暗示性就增高。当然严格说来,暗示是与敏感的个性特征有关的,如果敏感的人有了某种原则依托,受暗示性也会大大降低。以下是社交的两个普遍原则: 一,是快乐原则,主动把快乐与人分享,自己也收获快乐。如果把敏感、多疑、焦虑与人分享,那么收获的就是痛苦与恐惧。 二,是对等原则,假如你帮助了别人,也要给人机会让他可以来帮助你。一个总帮助别人,却不愿让别人帮助的人,慢慢地会没有朋友;一个总希望别人帮助,却无心去帮助别人的人,也会慢慢地失去朋友。所以,你不能期待别人来认同你,而要主动认同自己和去认同别人。这样你在社交中的担心就会大大减轻。
为了保护来访者的隐私以及避免咨询冲突,请您务必提前预约咨询。咨询热线:0535-6286807 150 53551561 131 81621806预约电话:150 64525995QQ:876800586 邮箱:yantaiyuxin@163.com详细路线:烟台市芝罘区庆善街27银都财富中心西10楼1007(南大街振华购物中心东临)公交路线:1/2/5/10/21/22/42/43/44/45/51/62/80/86到振华购物中心或者鑫会金行下烟台育心心理咨询中心
Copyright©烟台育心心理咨询中心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07963号-1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银都财富中心西10楼1007(南大街振华购物中心东临)